网易云荣格心理测试前一个月刷爆了朋友圈。不管男女老少,纷纷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人格,啧啧称准。看了一圈,发现晒出的图基本就那几种。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TA。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当你获得自己测试的结果的时候,是不是猛然一惊,连声说对呢?但是冷静下来,回头看看这些结果,是不是觉得每一种人格,都基本符合你呢?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不管什么时候,这种不靠谱的心理测试都会受欢迎。因为人们喜欢被夸奖,需要被夸奖。网易云的这个荣格心理测试,号称“基于荣格心理学的真实人格分析”,可以测出你的内在人格原型和外在人格原型。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呢?很符合我们大家很喜欢说的:我表面看起来如何,内心却如何。
而网易云的这个测试,仅仅靠选项得出最后结果,缺少了科学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其实很像“你在沙漠里走了很久,很渴,这个时候你看到了一种水果,你会选择——”→“A.西瓜”→“你喜欢吃西瓜。”
比如,测试中有一题,一只唱歌很好听的百灵鸟在你面前,你会选择:A.让它自由地唱歌。B.唱你喜欢的歌。其实从选项中就可以一窥结果:选A的人,喜欢自由,富有同情心。而选B的人,注重自我,敢于挑战。
而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转发的心理测试,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网络上那些只靠五六道选择题的心理测试仅供娱乐,毕竟有人夸你也是件好事嘛!但这些心理测试不能代表你的真实心理状况。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学会面对自己。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网易云这个荣格心理测试,虽然很大程度是为了流量,为了宣传,但比专业的心理测试多了一份浪漫和有趣。做了这个测试,就可以发朋友圈啦,再配上一段文艺的文字,吸引一下那个注意已久的TA……
毫无疑问,这种测试是为了好玩,有趣,但结果不具有太大的参考性。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闲暇时光做做测试,赶赶潮流,和朋友们就这个话题热聊一番,其实也很愉快。
但如果觉得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想要科学地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千万不可以相信网上这些测试,首选是去找心理医生,做一系列专业的心理测试,如韦氏成人智力测试表、抑郁量表、执行能力测试等。
这也是网易云音乐继《你的使用说明书》《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之后又一个刷屏的H5作品。相比之下,“荣格心理原型测试”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体验感上有了更明显的提升。
今年5月,知乎的《平行世界的你》H5测试也曾一度刷屏。这支H5一共有五个不同方向的问题,通过五种类型的测试,会得出定制化的图片和关于心理状态的即时分享,也能流露出用户的情感倾向。H5在上线3小时之内页面访问量就突破百万,配合知乎盐CLUB的新知青年大会,再次刷新了知乎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类似于星座、性格、心理年龄等测试即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人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与此同时,测试类H5所生成的具有正面意义的赞美和表扬,能使测试者更为主动代入并产生分享的欲望,这正是测试类H5刷屏的重要促成因素。
使用社交货币需要明确人类的社交心理需求,通过不断满足人类的认同感、炫耀感、攀比心等,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欢迎。纵览火爆朋友圈的测试类H5,都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这些心理特点。无论是标记巨额转发量驱使用户从众心理尝试测试;还是利用充满赞美性质的文案来吸引用户自觉展示;亦或是通过表明用户“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特质”“你已经超越了80%的用户”……从而使用户产生炫耀心理等都体现了“社交货币”的灵活运用。

亚马逊《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也融合了重力感应、全景浏览、答题测试、图片合成等多种形式,从全景环境布置到交互视频动画的制作都相对精致,使用户拥有更多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这也是对细节把控完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