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闻:“西迁伉俪”携手近70年守着家国情怀 2019-03-01 原文链接: 原标题:“一路走来,我们觉得一直很幸福”——“西迁伉俪”汪应洛张娴如回忆浪漫往事“西迁伉俪”汪应洛张娴如夫妇“大学毕业了,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我锻炼得更坚强了,我正以无比坚强的信念准备着,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在一张略微发黄的老照片上,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汪应洛当年大学毕业时,给恋人张娴如写下了这样的“情书”。从大学时期相识、相知,再到后来西迁来到西安,相爱、相守,两人一路携手走过近70个春秋,而他们的浪漫和幸福也都融入在西迁的故事里。相知相爱抱着两岁儿子西迁他,89岁,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她,88岁,西安交大机械学院退休教授张娴如。近70年来,他和她的身份有过许多种变化:交大学子、西迁教师、教授、院士……但从未变过的是他们的交大情,还有相濡以沫、执手前行的生活。昨日,记者来到汪应洛教授家中,干净整洁的客厅,墙上挂着汪教授的照片。记者一进门,张娴如教授一边和记者打招呼,一边轻轻地推着汪教授的轮椅来到客厅沙发对面,随后两位老人的讲述,将记者的思绪带入当年的场景。1949年,他19岁,她18岁,两人都进入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学习。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们在校园里勤奋学习。大学期间,他是团支委,她是副班长。1952年,毕业分配的问题让他辗转难眠,大学期间两人很少谈及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但此刻不说破的话可能就永远错过了。几经思考后,他鼓起勇气,拿着毕业分配表走到她面前:“填表了,你看咱们怎么办?”他觉得她单纯,有理想,两人兴趣相投谈得来;她觉得他有才华,两人都要求进步,目标、愿望一致。于是他们交换了钢笔,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他留校任教,而她则分配到上海电机厂。“临近大学毕业,在讨论我入党的一次会议上,入党介绍人介绍我的一些事迹和优点。因为平时同学之间了解很少,那次她可能是对我有了较多了解,应该是她当时也觉得我有值得亲近的一面吧。”汪教授回忆,“当时是我先向她表白的。我送给她一张照片,在照片后面写了几句话,希望我们能够进一步发展。”“那时候人们表达感情都比较含蓄。我和他有几次见面都是比较偶然,大家可能也都只是内心里有一点感觉。”张娴如教授说,“听了入党介绍人介绍他的优点和事迹,让我更深入了解了他:他一心为公,坚决跟党走……会后,即使他没有表白,我心里也已经认准就是他了。”1954年,两人登记结婚,婚礼还未来得及准备,他被安排前去哈尔滨学习。而她在工厂除了技术员的本职工作之外,还给工人讲课、读报、办板报,晚上自学,忙得不亦乐乎。偶尔的闲暇中互通书信互相鼓励。&苍产蝉辫;一年多后,他回到上海,7月份简单地办了婚礼,两人才有了第一张合影照。1956年,她调回交通大学机械系。此时,国家提出西迁政策,两人一致支持。1958年,他们抱着2岁大的儿子汪时奇,带着机械系实验室所有设备,踏上去往西安的列车。亲历西迁牢记党和国家嘱托汪应洛教授说,西迁时他是一位年轻教师,是交大机械系党总支副书记。国家提出西迁号召后,学校师生们非常拥护。“交通大学在上海时间比较长,跟上海的公司关系也非常密切。当时交大的老师有很多都是上海公司界一些知名人士。可以说,他们的事业在上海是有根基的。如果让他们马上搬到西安来,他们是有一点顾虑的。”汪应洛教授回忆,当时他重点帮助几位老教授,与之谈心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使他们放下顾虑,逐步转变思想,决定把自己事业抛开,主动积极地参与西迁。老教授们义无反顾地参加西迁,年轻的教师看到榜样的力量也踊跃参与。“当时和交大对口的一些公司也都跟随西迁来到了西安。”汪教授回忆,“等于过来了一个‘小社会’,理发师、医生、厨师、裁缝等等,他们的西迁对我们来说帮助很大。”“所以西迁以后我们觉得是挺适应的。政府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西迁、支持西迁。”张娴如补充道,“西安市对我们也给予了很多照顾。”西迁后的岁月,他们将身心投入各自的事业中。1984年,在汪应洛倡议下,911制品厂麻花在原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如今的交大管理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科学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党中央嘱托我们,一定要在西部扎根。所以从我自己来讲,就是这么一个信念:党和国家的嘱托我牢记在心里。交大西迁,历尽艰难,扎根西部。我觉得这个信念是很重要的。”汪教授说。“一路走过来,生活水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但我们觉得一直很幸福,因为我们的信念一直在。”张娴如教授说。相濡以沫永远守着家国情怀携手近70年,一路走来他们一直相守相携,用爱情和智慧经营着家庭,用努力和才干建设交大,用汗水和心血回报祖国。在此期间,汪教授的身体亮了几次“红灯”。1994年,他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她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起初他半身瘫痪,但理疗时他特别努力去做,意志坚强,休息不到半年基本就恢复正常了。第二次是2001年春节,他从外地出差回来觉得身体不适,一检查发现患了结肠癌。大年初一动手术,而她像往常一样一直陪在他身边。“我之所以能恢复这么快,和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她一直陪在我身边,我们两人在一起很默契,心情很好。”汪应洛教授说。“他看问题特别开朗,总是从好的方面想,他的乐观也感染着我。原来我觉得他是个‘硬线条’的人,话少、务实、干脆利落,很少关注人情往来。”张娴如教授说,汪教授生病后,同事、朋友们前来探望时,讲述了一些她不了解的故事,让她越来越多地发现了汪教授的优点。“他心胸宽阔,在平时工作中,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还帮助人才、推荐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吸纳了不少人才,当时对单位的发展也起了不少作用。”张娴如教授介绍,“老汪非常干脆,心胸宽阔。什么事情都从正面引导,总能够看到的是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当有人觉得自己找到了更好的平台时,他也都能特别理解和支持。”“他生病的时候,朋友、同事、学生等等发自内心的关心,我们都觉得很感动。后来我自己的个性也慢慢地变了。胸襟也慢慢开阔起来,个性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讲述期间,张娴如教授一直侧着身子,看着汪应洛教授。多年来,“西迁伉俪”为支援西部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用行动塑造了西迁精神的文化基因,演绎着独特的“交大情怀”。如今,他们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他们关注着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关心大西安的发展,内心永远守护着那份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