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克服重重困难,迁校西北、落户西安。在随后的岁月里,全体交大师生锐意进取,不断拼搏,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中国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楷模。
在中国奋进、迈入世界强国之列的伟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做出重要指示,并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交大的西迁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交大西迁壮举的肯定,勉励全体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1987年我从交大计算机系进入管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校从教,30余年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交大管理学科弘扬西迁精神、服务国家、创造辉煌的历史进程;同时感恩于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西迁老教授——汪应洛院士、李怀祖教授、陶谦坎教授等所给予的点点滴滴的教诲,使自己成为一名教书育人、传承西迁精神的教育工作者。
今天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作为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在西迁精神感召下发展交大管理学科的责任和使命。十六字的西迁精神,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应该融入我们的思想意识,成为我们的行动纲领,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实践。2017年交大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均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国家对交大管理学科赋予重大发展机遇的历史时刻,我们管理学院人应该做到:
一、胸怀大局传承创新
理解西迁精神的精髓,首先一条就是听党的话、服务国家大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回顾交大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践行这种思想、实现这种行动的历史。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面对着全面恢复发展经济、重塑高等教育体系的伟大历史时刻。在西迁老教授——汪应洛院士、李怀祖教授等率领下,交大管理学科奋勇当先,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成为中国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引领者;同时,也成为西安交大1984年首批恢复建设的两个院之一——管理学院和研究生院。
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国——加拿大政府合作协议,受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gency)项目支持,中国数家知名大学与加拿大的数家知名大学形成对口合作,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与阿尔贝塔大学、加尔戈里大学、萨斯喀其温大学直接合作,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进入中国。当时,中加管理教育中心落户在911制品厂麻花,西安成为中国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大批中国学子和教师受加方资助赴加拿大学习或攻读学位;而在中国国内,开设了两届中加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班和多届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班,全国各所合作高校的研究生汇集西安进行学习,师资和教材全部由加方对口大学提供,学习当时中国社会实践中尚未出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理念。此项合作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期,国内的多所知名高校和大批学子受益。这种国外师资和知识“引进来”的培养方式成为后来国内众多高校普遍推行的做法。我本人作为第一届中加联合培养硕士班的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教育方式对中国管理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进入21世纪,交大管理学院进一步深化和强化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探索和推行了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众多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大力推行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做法,按照商学院的国际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和推动学院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在转型期引领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汪应洛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向中央政府提出“一带一路与教科文先行战略”的政策建议;管理学院同时开展国际化的教育实践,连续多年开设了成建制的留学生班,克服重重困难,如学生生源不尽如人意等,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持续培养理解中国管理理念和掌握相关管理知识的人才。
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教育体系的变革。交大管理学科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中国管理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缩影。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教育引进来”到现如今的“管理教育走出去”,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需要。交大管理学院将会不断弘扬西迁精神,把国家重大需求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奋勇拼搏,做强做实“管理教育走出去”战略,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现。
二、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以年均9.8%的增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创造了“中国奇迹”。2010年以来,中国骋顿笔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自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逐步放缓、骋顿笔增速开始明显回落,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长期存在的国际贸易争端、国内贫富差距拉大、人口老龄化、持续高房价等现实问题使得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多,一些原本不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领域,而且也出现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例如,近年来,我国的厂颁滨、厂厂颁滨论文数量已经跃居世界大国行列,但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真正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仍然存在。众多的现实社会问题亟待管理教育和科研工作者予以解决。
此外,由于互联网、交通等的发展,地域概念在变小,城镇化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各省人口流动的大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在这种发展形势下,陕西省作为交大的栖息地,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周边的省份如四川、河南,其发展速度更快,市场环境更加友好;知名公司从西安迁移到成都、郑州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新的时代,如何发挥智库作用、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贡献智慧,已经成为交大管理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种现实条件下,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适时调整政策,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管理学院的教师具有更大的胸怀、不为短期的名利所左右,不能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简单地跟随指挥棒走、仅仅满足于厂颁滨、厂厂颁滨文章的发表,而应该有更开阔的眼界,对区域环境不埋怨、不抱怨,全身心地投身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陕西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的同时,“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有所抬头,在一定程度上也渗透到了教育界和学术界。201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撰文“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回顾62年前,很多老一辈交大人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畏艰难,来到大西北创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新的时代我们应该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岗的教职员工应该不断发扬光大这种西迁精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激励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勇往向前。
叁、育人为先艰苦创业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手机和快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中国的高校、还是国外的高校,其教育体系都需要适应性的创新和变革。
钱学森先生多年前精辟地总结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他指出,“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
管理学科作为与经济社会近距离接触的领域,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和影响会更猛烈和更直接。例如,各种商业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在很多方面社会实践已经走在了学术界的前面;大量的书本知识在短时间内变得过时,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多样化,简单照本宣科的教师正在被淘汰,这些情况的出现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如何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慧和创新能力的通才”已经成为摆在管理学院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交通大学扎根西部办学六十多年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传承优良学风教风,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西迁精神”。我们这些年富力强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一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品格,在全球教育体系重塑的历史时刻勇于拼搏、不断创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精、尖的管理人才,为管理学院的再次辉煌而努力,为陕西的强盛和中国的强大做出应有的贡献。